重視“自編教材”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如果從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出版的《中醫學概論》算起,中醫學教材已經走過了75個年頭。倘若追溯到《醫宗金鑒》,乃至《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那么中醫學教材的歷史會更加悠久。隨著院校教育的普及,相關的中醫學教材也日趨豐富,院校的“自編教材”在教學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到五版教材出現,全國統編教材的日趨完善,“自編教材”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隨著中醫藥學術的繁榮,在統編教材以外,補充一定自編教材,能夠促進院校教育的發展,而回溯經典之作,重拾自編老教材,對于繁榮學術也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學科體系,傳承地域特色
在中醫學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涌現著異彩紛呈的學術流派,流派的產生是中醫學學術發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學術思想或學術主張及獨到臨床診療技藝的學術派別。由于地域的差異性,稟賦相異,體質各殊,不同地域形成了獨特的診療體系,早在《內經》就有“五方為宜”的論述,《醫學心悟·醫門八法·論汗法》載:“東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開花,少霜雪,人稟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藥,只須對癥,不必過重”。地域差異,疾病譜的不同,進而導致治法方藥的不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而這點在各院校的自編教材上就有著鮮明的體現。重拾院校自編教材,可以發現書中字里行間亦體現著地域性學術流派的特點,其學科體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地域色彩。1976年黑龍江中醫學院婦科教研組與黑龍江中醫學院西學中班編寫的《中醫婦科學》教材,就有著龍江醫派中韓氏婦科學術思想的有關內容,如崩漏一節,就體現了韓百靈教授遵張壽頤“不知血之妄行,多是龍雷相火,疏泄無度,為介類有情,能吸納肝腎泛濫之虛陽,安其窟宅,正本清源,不治血而自止”的理論,運用自創“育陰止崩湯”治療肝腎陰虛型崩漏的經驗,理法方藥一以貫之。自編教材對于諸多學術流派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教材本身就是學派傳承的代表作。山東中醫學院1975年的《中醫內科學》教材,則蘊含劉獻琳等老一輩中醫人的心血,其借鑒古代醫家醫案幫助講學,通過臨證案例促進學生理解的教學模式,時至今日仍然印在諸多學生的腦海里,其中的學生如傷寒學家李心機、骨科專家張志剛、仲景研究學者陶漢華等均深受其影響,可以認為其《中醫內科學》的教學體系對于構建山東中醫藥大學學科體系,引導其他學科發展,傳承地域流派及名醫經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些自編教材極大地促進了中醫學的進步和發展,在中醫人才的培養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啟發科研思路,引導學術攻關
飲水思源,自編教材有時就是源頭活水,為后來形成的大河洪流貢獻了力量。對肝失疏泄導致的“肝氣郁”和“肝氣逆”研究是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的獨特標簽,亦是其學科建設過程中對于中醫學的重大貢獻,而關于這一研究的論述,最早源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創校九老之一的張珍玉教授,1973年5月山東醫學院中醫基礎教研室主編的《中醫基礎學》(試用教材)“臟腑辨證”一章肝郁一節記載:“肝氣(這里是指的病名)和肝郁都是肝經常見的疾病。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肝氣稱肝氣橫逆,肝郁稱肝氣郁結。從病理上說,肝氣橫逆為疏泄太過,肝氣郁結則為疏泄不及”,1977年這部著作再版,《中醫基礎學》這部“自編教材”中關于“肝氣郁”和“肝氣逆”的論述及張珍玉教授學術經驗為后續的研究埋下了伏筆。泰山學者喬明琦教授團隊連續發表PMDD肝氣逆/郁病證大鼠、獼猴模型、發病機制論文,獲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課題、“973”重大研究計劃重點課題、國家基金重點項目及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對于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推動發揮了巨大作用。
貼近臨證實際,發掘道地用藥
自編教材多由當時的學術大家編寫,內容貼近臨床實際,也符合學生訴求。如山東地區的自編中醫藥教材主要是由山東中醫藥大學創校九老編纂,九位老先生中就出現了2位國醫大師,其他7人也均是知名中醫大家,其學術水平可見一斑,教材質量也不言而喻,如《中醫內科學》中諸多方藥就是直接取自山東省中醫院的經驗方劑。編寫教材的過程中缺乏現有模板,而文獻資料相對現在也不容易獲得,老師們多結合自己臨證經驗,將實踐中所得隨手拈來,用于教材的編寫,其中日常常用的中藥在書中也會有較高頻次的應用。松節是北方地區的常見藥材,山東地區是松類藥材的道地產區之一,在劉獻琳教授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教材中,其師法丁甘仁的丁氏清絡飲就創新性地加入了松節,去掉了羚羊角等藥,而同屬山東中醫藥大學創校九老之一的周鳳梧教授主編的《實用中藥學》教材中也對松節這味藥做了詳細的說明,這些內容對于研究松節的中藥學內容和臨床應用很有價值。1960年長春中醫學院中藥教研組編寫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學講義》,在廣泛論述臨床常用中藥的基礎上,收錄了部分的吉林乃至東北地區的道地藥材和特色藥材,如千金子、白膠、萱草等均少見于它書論述,而載于此書,自編教材中關于道地藥材這些內容的介紹對中藥學的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補充統編教材,繁榮中醫學術
隨著統編教材的不斷發展,自編教材可以發揮補充的作用,對于統編教材未涉及的內容,能夠有所補充,對于不同院校、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也更具有針對性。部分典籍著作及相關學術領域,統編教材未有涉及,而自編教材能夠發揮很好的補充作用。1985~1987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辦中醫少年班,招收3屆,一共147名學生,這段對于中醫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探索歷程,也留下了許多的學術“遺產”,少年班教材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藥性賦注釋》《醫宗金鑒選編注釋》《醫學三字經詮解》等教材,均為較全面的古籍注釋之作,具有較好的臨床工具書作用,對于研讀古籍也有參考價值。如《難經》亦是一部經典古籍,被譽為“四大經典”之一,但統編教材缺乏《難經》的專門教材,為應對選修課程需要,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難經講義》(自編教材)補充了《難經》教學的內容,并成為廣東省級精品課程和該校中醫經典教學的特色,除廣州中醫藥大學外,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難經講義》、廣西中醫學院的《新編難經講義》等均作為自編教材很好地補充了教學體系的不足,滿足了學生們的教學需要,對于豐富《難經》研究,繁榮中醫學術有著一定意義。
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醫藥院校的“自編教材”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新的自編教材需要立足起點,傳承發展;面向新目標,創新推動;做出新成績,繁榮學術。重視“自編教材”的重要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對于發展中醫藥事業大有裨益。(姚鵬宇 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 劉亞楠 山東省濱州醫學院 張長龍 山東中醫藥大學)
(d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