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祛痰降逆平咳喘 外治瘡腫內安眠
燕京劉氏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胃、肺經,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半夏為臨床上的常用藥,炮制品有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竹瀝半夏、半夏曲等,臨床證治范圍廣泛,筆者主要用于以下八個方面。
祛濕痰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痰飲之要藥。因其性燥,又為溫性,且入脾胃肺經,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凡臟腑濕痰,痰多清稀者均可使用。因痰為濕聚而成,每易阻滯氣機,故使用時多配伍陳皮,加強其健脾利濕之功,每伍用茯苓,代表方劑為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方加減化裁甚多,可以據證選用,如治濕痰,加蒼術、厚樸;治熱痰,加膽南星、瓜蔞;治寒痰,加干姜、細辛;治食痰,加萊菔子、麥芽;治郁痰,加香附、青皮、郁金;而若痰濕與陰血不足并存,更可加當歸、熟地,即金水六君煎。
平咳喘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均記載半夏治“咳逆上氣”,即有止咳平喘之能,而其止咳作用亦為現代研究所證實。半夏止咳平喘,不僅因其去痰濕,由于其本身有下氣之功,亦即令肺氣下降。因此,即便是痰量不多之咳喘,也可放膽用之。筆者有一平喘驗方,即以三拗湯合三子養親湯,加當歸、半夏,再配伍對癥之藥,療效非常滿意。早年曾治一30歲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患者,不能平臥,喉中水雞聲,兩肺哮鳴音滿布,即用上方加細辛、干姜、五味子,服藥兩劑喘止。
止嘔吐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藥性本草》均載其“止嘔吐”,現代研究證實其有鎮吐作用,故古人之論,誠不我欺?!秱s病論》所載小半夏湯即為止嘔之祖方。胃寒干嘔可以配干姜,如《金匱要略》之半夏干姜散;若痰熱犯胃,則與黃連、陳皮、竹茹同用,如《溫熱經緯》之黃連橘皮竹茹湯。如寒熱錯雜之嘔吐,則配黃連、桂枝、干姜,如《傷寒論》之黃連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近日曾治一位90歲高齡男性患者,飲食不下,食則吐大量白色黏液,日吐300毫升左右,家人深以為慮,因年事已高,不想作過度檢查,經中醫治療半月余無寸效,轉而求治于余。觀其曾服兩個醫生的處方,治法基本正確,但是藥味眾多,每劑不少于16味,細思其年過九旬,脾胃氣弱,不耐大劑藥物攻伐,遂以姜半夏30克、人參10克,濃煎取汁,另取生姜汁10毫升兌入,小口頻飲,服藥后第二天痰涎減少,胃開思食,能進流食小許,一周后復診,諸癥大為改善,精力增加,后調治一月余而痊。
定眩暈
《神農本草經》謂其治“頭?!?,證屬濕痰蒙蔽清竅,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痰多,胸膈滿悶,起則加重,舌苔白膩,脈弦滑等。以二陳湯加天麻、白術(半夏白術天麻湯),再加澤瀉、仙鶴草,效果可靠。有報道用半夏、澤瀉、白術、勾藤四味水煎劑治梅尼埃病,治愈、好轉率竟達95%以上。
消痞滿
半夏辛開散結,有化痰消痞之功,為其臨床應用的重要方面。當今臨床,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癌、功能性胃腸病癥見心下痞滿,均可以半夏為君藥,配伍其他藥物治療。最著名者當屬《傷寒雜病論》之半夏瀉心湯,筆者稱其為“千古脾胃第一方”,諸多痞滿之證以此方加減化裁,大多應手而解。
散痰核
對于痰濕結滯所致皮下痰核以及甲狀腺、乳腺結節,半夏有消痰散結作用,如《外科正宗》之海藻玉壺湯,對于甲狀腺囊腫、結節均有較好的消散作用。筆者用此方略事加減,治療此病多例,療程2月至數年不等,3毫米以下的結節大多可以消散。朱良春先生曾以半夏、白芥子、海藻、昆布、夏枯草、茺蔚子、天葵子、僵蠶、牡蠣、川芎治療一結節病患者,周身皮下結節80余枚,用此方40余劑,竟至痰核基本消失,的確屬于奇效。
安睡眠
半夏治失眠最早載于《黃帝內經》之半夏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愿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惫P者尊恩師劉渡舟先生經驗,在半夏湯的基礎上稍事加減,用半夏、夏枯草、秫米配伍,治療陰陽違和,二氣不交之失眠。曾治一嚴重失眠患者,自稱已不會睡覺,一年余未得安眠,深以為苦,有尋死之心,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滑。筆者以清半夏、法半夏各25克,生棗仁20克,炒棗仁20克,夏枯草30克,夜交藤40克,黃連10克,炒梔子10克,熟地50克,桂元肉30克,濃煎取汁,分3次于午飯后、晚飯后及睡前服之,服藥1劑即效,可安睡4小時,調治1月余而安,至今未復發。
外用治瘡腫
半夏內服效宏,外用也有諸多適應證。治帶狀皰疹,可以生半夏、雄黃、天南星共研細末,調涂患處;治雞眼,以生半夏末敷于挖除雞眼處之局部,外貼膠布,一般5-7天可愈;治癰疽發背,可以生半夏研末,加雞子白涂之;對于蝎蜇人,則用生半夏末和水涂之,可立止疼痛。需要強調的是,外用一定要用生半夏,炮制后則效果大打折扣。
半夏用于降逆止嘔,祛痰止咳,開痞下氣,用量不宜大,但安神助眠時,用量不宜小,一般要用25克以上才能取效。外用適量。一切血虛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慎用。
生半夏之毒不重,只是表現為刺激咽喉。生半夏現在藥店多不備,筆者認為其效果更好。張仲景用半夏時,沸湯洗過即用,可見系生半夏而非制半夏。如果有條件,盡可能用生者。
半夏反烏頭、附子之說并沒有臨床依據,筆者多年實踐經驗,未曾有二者共用出現毒副反應者。但限于中藥“十八反”之說,可以先用一味藥,再加另一味,并觀察患者服藥后的表現,以便決定是否繼續合用。(王慶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
?。ㄗⅲ何闹兴d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