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醫藥非遺項目展示(30)
舒筋復骨除病痛
——訪天津市級非遺舒筋復骨傳統療法第4代傳承人穆瑞光
穆瑞光(左)與弟子李丹。 張喆/攝
“中醫收徒,一看品德,二看悟性,只要具備了這兩樣,都可以學,也都能學好。只是品行好、悟性高,還特別喜歡這一行的人,真的太少了?!?近日,天津市級非遺項目舒筋復骨傳統療法第4代傳承人穆瑞光接受采訪時,傾訴了自己的心聲。
潛心五十載鉆研疑難
穆瑞光,1954年生于天津,自幼學習武術,師從于舒筋復骨傳統療法第3代傳承人林鴻斌,出師后一直從事骨科治療,50余年來運用自己的手藝為許多骨折、骨病患者解除了病患。
穆瑞光在繼承前輩技藝的同時,始終致力于中醫傳統手法治療骨科疾病探索鉆研,研發出針對股骨頸骨折與大轉子骨折病的醫療工具——通板與木鞋,解決了傳統醫療工具的弊病。并在股骨頸骨折、髖關節骨折、膝關節粉碎性骨折、鷹嘴骨折、踝關節骨折、肋骨骨折及大轉子骨折病等診療上,結合多年武術經驗探索出封穴復位法。手法運用上講究“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一氣呵成”,且遵循“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原則,將穩、準、快結合得淋漓盡致,讓患者少痛苦且盡量不落殘疾。
“我們門派擅治股骨頸骨折,也就是大胯骨骨折,基本無痛。復完位之后,病情不太重的患者,一個月就能下地了?!蹦氯鸸庹f,一般情況下,股骨頸骨折必須搭筋復位,而舒筋復骨傳統療法的復位手法獨辟蹊徑。
獨門絕學傳承遇阻
“在這幾十年,我碰到了幾個學生,技藝尚可,但品性上達不到我的要求。因為他們拿這門手藝當作賺錢的工具,目的不純?!闭f到這里,穆瑞光表情略顯無奈。
穆瑞光門下現有3名弟子,都跟隨他學中醫內科和一些基本骨科知識。提到弟子李丹,穆瑞光說道:“她已經跟我學習兩年時間了,像摸脈、診斷病情,已經非常不錯了。明年我想讓她自己開始坐診,她開方子,我坐在旁邊給她審方子?!彪m然門下弟子僅有3名,為了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能夠得到有序傳承,穆瑞光依舊堅守著傳承的信念,積極培養李丹、劉家元、張浩然等第5代傳承人,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傳承培養計劃。目前,穆瑞光每周有4天時間向弟子親身傳授舒筋復骨傳統療法,已經收到了一些成效。
穆瑞光認為,為人師表,應當傳道授業解惑,不能誤人子弟。他還說,過去自己跟著師父學手法不同于現在,以前是跟著師父偷師學藝,師父的手法很快,容不得半點馬虎,只有用心去悟,才能學到精髓。
上世紀80年代,穆瑞光的師父曾帶著他去給一個癱瘓的患者看病,“治療這種病的時候,要準備一碟酒,將二兩姜切成末泡在酒里,點著后,蘸著這個酒趕中筋,中筋都趕出來了,再把姜末撈出來往后背上一擱,它自己的熱氣就順著患者的經脈走。最多十分鐘,熱氣就會走到肝,等到肝氣熱了,就可以把這姜給放下來了,患者下地之后逐漸可以行走?!蹦氯鸸庹f,像這樣的病例有幸碰到過,所以治療這個病的手法才得以傳承下來。穆瑞光說,還有很多骨科里的絕學,像頸椎損傷、錯位等,只傳授理論知識,不一定有機會能讓弟子們看到實際的臨床效果,能不能將這些手藝傳承下去,只能靠弟子們的悟性了。
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在過去,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傳承這門技藝主要依靠口傳身授,如今利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能夠更加直觀和完整地保護和傳承這門傳統療法。目前,穆瑞光已經將所有有關骨折的內容進行梳理,并將大綱和主要分支編寫下來,便于后來者學習。
“有機會的話,我想從頭把各種骨折的手法復位都演示一遍,留一套視頻資料,將來后代沒法兒跟著我學的時候,給他們一看錄像也能學?!蹦氯鸸庹f。除此之外,穆瑞光還有一個想法,“我想成立一個過去的那種講習所,師帶徒。我這個門派傳承弟子必須得有門診,不給人看病怎么能學會呢?理論自己看書就會了,關鍵是學習如何用手法給人治病,所以必須得有一個門診,才能帶徒弟?!蹦氯鸸獾目紤]不無道理,只有讓弟子們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提高技藝,才能將這門傳統療法傳承下去。
傳統療法傳承面臨后繼無人,面對這種境遇,穆瑞光也難掩著急的情緒。南開中醫院、武清中醫院還有北辰中醫院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教學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每年都向這幾所醫院輸送學生,聽到這個信息后的穆瑞光受到了一些啟發,高校與非遺傳承人之間達成合作,這無疑會給非遺傳承人的輸送和選擇提供一定幫助。
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任重道遠。穆瑞光感嘆道:“政策扶持只是一部分,主要還得靠自己,只有自己成立起來,國家才能扶持你,自己要沒有行動,國家怎么扶持?”
采訪結束,穆瑞光感慨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經多年,中醫藥非遺保護隨之展開,在保護制度構建、保護名錄編制、人才隊伍培養、重大項目建設、中醫藥非遺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較大成績,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看,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大規模城市化進程,諸多中醫藥傳統技藝逐漸被現代化生產工藝代替,個別地區對中醫藥非遺傳承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導致一批傳統中醫藥非遺項目逐漸流失、傳統技藝面臨失傳、教育科研水平降低、傳承人積極性受挫、人才梯隊面臨斷層、傳統技藝創新乏力。中醫藥非遺保護堪憂、傳承乏力,發展更是舉步維艱。他呼吁,中醫藥非遺工作,亟需建立國家層面專業的中醫藥非遺協調促進機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需發力。對中醫藥非遺進行搶救性保護、系統性傳承、開拓性發展,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未來,責任重大、刻不容緩。 (毛國強 張喆 嫣然)
(LQ)